会议●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会议●活动第二届国际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第二届国际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10月29-31日,第二届国际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图为活动现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裴小阁/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4日讯 10月29-31日,第二届国际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原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本届论坛组委会主任委员蒲长城,国家卫健委原副主任、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会长金小桃,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管司(正局级)稽查专员毕玉安,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副司长田建新,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任发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刚强和食品领域200余位国内外同仁出席了本次论坛。

  论坛围绕营养、健康、食品安全主题,探索发现满足营养、健康、安全、食品创新驱动内在价值和产业(产品)转型升级的科学路径,以及实践的具体举措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

  蒲长城在致辞中表示,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工作一是要坚持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持续改进,追求卓越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是食品安全的关键;二是要坚持创新发展,通过科学技术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食品产业迈入新台阶;三是坚持合作,特别是在应对传统和非传统食品安全方面,在建立全球统一的营养健康标准及准入制度方面,在共同应对环境影响和粮食危机方面,以及新物种、新技术、新产品运用推广等,需要携手合作才能完成我们共同的目标。 

  金小桃在致辞中表示,数字化可以引领营养健康的发展,营养健康需要更加精确的科技手段。金小桃认为,要实现美好生活就需要依靠营养科学化、精准化、个性化的手段才能解决从营养匮乏走向营养富裕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混乱,包括慢性病、儿童肥胖、成人三高等。

  毕玉安指出,要加大食品安全标准的解释和宣传贯彻培训力度,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准确理解和应用食品安全标准,维护食品安全标准的强制性的权威地位。

  田建新说,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需求日益高涨,为食品产业的创新升级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国家创新发展的战略和放管服改革为食品产业创新升级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食品安全标准和营养健康重大行动为食品产业创新升级引领了重点工作方向。

  丁钢强表示,中国的食品科学技术研究在全球处于领跑水平,这说明我国食品40年的监管、科技发展、产业发展都是很有效的。作为先行者,食品科技从业者要加强科学研究和监管力度。

  孙宝国院士,武汉轻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王学东,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功能食品研究院院长郭尚,河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院长、教授桑亚新,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副院长教授李健,论坛征文获奖代表药用植物专家毛文岳等专家分别围绕、人造肉、营养性小麦、柿子发酵、黄花功能食品、白酒、营养小麦、地方高校食品专业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交流。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华代表处代理代表欧敏行,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办公室副主任玛哈·艾哈迈德,法国驻华大使馆农业参赞白朔峰,澳大利亚农业部北京驻华使馆农业参赞柯东凯,荷兰农业协会 (NAFTC)驻华总监Ina Enting等分别介绍了各个国家在食品领域发展的经验和案例。

  河南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勇,垦荒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全国总经理孙伟,想念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君庚,北京草缘食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谷承远等分别介绍了各自所在地区和企业的发展情况。

  河南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垦荒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安徽黑土妈妈食品有限公司、今麦郎集团、想念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为论坛的举办提供了大力支持。

  据悉,本届论坛由国际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高峰论坛组委会主办,国家卫健委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指导,中国经济网、垦荒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荷兰农业协会、中国食协营指委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