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汇总(十一)--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史贤明院士
中国大陆21位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盘点(2025.2.2)
导 读
国际食品科学院成立于1997年,是国际食品科技联盟设立的由杰出食品科技专家组成的独立的、非盈利性、非政府性的全球性学术组织。国际食品科学院每两年增补一次院士,每次增选新院士不超过30名。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代表全球食品科技专家的至高荣誉。
截至目前为止,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食品科学领域共诞生了21名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将陆续为大家发表这21位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的个人简介。
史贤明
史贤明,男,1961年8月出生,现任上海交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导,中美食品安全联合研究中心主任。1982年8月和1988年6月在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学专业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8年3月在香港大学获得生物技术博士学位。1993年10月-1994年10月,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2003年1-8月,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教授;2007年7-8月,美国农业部东部研究中心访问教授;2014年1-8月,美国罗格斯大学资深访问教授。1982年8月-1985年8月,农业部环保所任团委书记和实习研究员;1988年7月-2004年1月,在华中农业大学先后任讲师、教授、博导,食品安全与微生物系主任,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食品微生物分室主任,农业部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等职。现兼任中国食品保护学会副理事长、全球食品安全法规标准统一化科学家协调组织(GHI)中国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安全与标准技术分会副理事长、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农业部教材办公室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国内外多个学术期刊的编委或审稿人等职。曾任国务院第五届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03-2010)。
主要致力于食品安全与微生物方面的研究,重点是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分子生态及分子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建立重要食源性致病菌的菌种库和数据库,开发食源性致病菌分子检测靶点发掘平台,建立食源性致病菌基因分型方法体系和食源性致病菌基因功能分析体系,建立沙门氏菌抗逆分子机制研究平台,形成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检测研究体系等。发表论文226篇,其中116篇被SCI收录。2011年的一篇《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论文,被美国微生物学会评选为“Journal highlights”论文,而且连续多年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2019年获得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突出贡献奖;2016年入选国际食品科学院(IAFoST)院士;2013年被国际食品科学认证委员会授予“Certified Food Scientist”;2011年当选为《科学中国人》第三期封面人物;2010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十佳导师”称号;2009年参与沙门氏菌国际标准起草工作;2007年获“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称号;2003年获国际食品微生物快速培训中心“Quarter Century Fellow”称号;2003年主编了食品安全第一本全国统编教材;2001年主办了全国第一个食品安全国际会议;2001年建成了第一个食品安全农业部重点实验室;2000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1998年获第二届武汉科技创业“十杰青年”和湖北省高等院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的称号;1997年在第三届亚太藻类生物技术大会上获得最佳论文奖,并被大会评价为“开辟了微藻规模培养的一条新道路”。
2016年当选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