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汇总(十二)--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吴永宁院士
中国大陆21位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盘点(2025.2.2)
导 读
国际食品科学院成立于1997年,是国际食品科技联盟设立的由杰出食品科技专家组成的独立的、非盈利性、非政府性的全球性学术组织。国际食品科学院每两年增补一次院士,每次增选新院士不超过30名。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代表全球食品科技专家的至高荣誉。
截至目前为止,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食品科学领域共诞生了21名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将陆续为大家发表这21位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的个人简介。
吴永宁
吴永宁,男,1962年10月生,江苏淮安市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总师,中国医学科学院食品安全创新单元共同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主任,WHO食品安全技术顾问团(TAG-下Food Safety)和WHO抗微生物耐药性技术战略顾问组(STAG-AMR)成员,WHO食品污染监测合作中心(中国)主任。兼任英国女王大学(贝尔法斯特)全球食物安全研究所荣誉教授,中国毒理学会副理事长兼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真实性与溯源分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副主任和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理事。还担任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技术总师兼化学危害评估委员会主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污染物分委员会主任,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和香港特区政府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美国药典委员会食品原料专家委员会(食品化学法典)顾问兼标准物质委员会(J3)委员。FAO/WH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委员兼食品中化学暴露评估核心专家。研究领域为食品污染监控、暴露评估与健康效应。
1983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1986和1997年毕业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分获硕士和博士学位。曾获WHO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UICC学者和英国医学研究会毒理学部(MRC Toxicology Unit)皇家学会学者。紧密结合我国食品污染风险评估与监管的需要,开展中国总膳食研究及其机体负荷生物监测研究,发展化学污染物暴露组表征与评估技术。针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二噁英、多氯联苯、溴代阻燃剂、全氟有机物)和氯丙醇、丙烯酰胺、克伦特罗等食品污染与非法添加热点问题开展检测技术研究,多次参加并组织国内实验室参加二噁英等国际比对以优秀成绩通过,使我国食品重要有机污染物的痕量与超痕量检测获得国际认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从筛选、定量到确证的一套国家标准。特别是利用暴露评估研究,制定了食品污染和真菌毒素限量及其配套检验方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并牵头制定大米无机砷限量国际食品法典标准。
牵头承担欧盟地平线2020项目和中国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在食品、农业与生物技术(FAB)领域旗舰项目中欧食品安全合作EU-China-Safe。2007年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10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0年获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公共卫生),2012年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家,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7年获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2016年获美国USP标准贡献奖,2017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首届),4次获中华医学奖二等奖。
2018年当选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