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祝贺我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工业大学教授佘远斌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

祝贺我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工业大学教授佘远斌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

佘远斌教授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从位于德国的欧洲自然科学院(Europasche Akademie der Naturwissenschaften)获悉,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我国绿色化学与精细化工、食品安全与应急管理专家佘远斌当选 2022 年欧洲人文与自然科学院院士。

  佘远斌长期从事绿色化学与精细化工、金属卟啉仿生催化剂的设计与合成、仿生催化烃类选择氧化绿色合成精细化工中间体及产品、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制乙烯、固体废弃物(废盐)资源化利用、食品安全与真实性检测及溯源、应急管理新技术及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主持各类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8项)3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10余篇,被SCI收录论文260余篇;获授权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发明专利70余件;获得软件著作权10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一等奖5项。兼任中国化工学会理事、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日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绿色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高峰论坛(IFSN)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等。为开展原创新的基础研究到工业化应用,推动贵州等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多年来,佘远斌所取得的重要突出成果如下:

  在人工光合作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针对目前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主要依靠石油、煤等路线合成,且光催化还原CO2难以直接合成的C2产物,特别是乙烯等卡脖子的问题,创新地构筑了金属卟啉-卤氧铋串联催化体系,并在太阳光谱下于10℃下与水反应,还原CO2一步制成乙烯,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获得了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的支持。

  在仿生催化模拟血红素选择氧化各种烃类及其侧链绿色合成醇、醛、酮、酸、砜等精细中间体及产品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获得10项国家级项目的支持,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0余件,并获得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食品安全与真实性溯源领域取得重大进展。针对食品外源性有害物重金属、农残、霉菌微生物等以及食品真实性检测中存在的“检不出、检不准、检不快”等瓶颈问题,采用纳米卟啉及量子点构建系列可视化传感器,用于食品中外源性有害物及高端白酒、茶叶等特征标志物真实性检测取得了突出的进展。先后获得2018年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8年度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和2019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对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和需求,在贵州福泉创立了西南研究院,立项并启动了“15万吨/年固废硫酸钠再生制纯碱”高科技公关项目,并实现了产业化生产。

  据悉,欧洲自然科学院总部位于德国汉诺威市(德国汽车、机械、电子等产业中心),由欧洲多国科学家组织成立,在欧洲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现有425名院士成员,包括320名正式院士和105位通讯院士,其中有5名院士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另有30多名院士是欧洲知名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欧洲自然科学院目前在德国、俄罗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匈牙利、以色列、哈萨克斯坦、摩尔多瓦、立陶宛、乌克兰、日本等世界33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和办事处。科学院充满着活力,成为有科学志趣与来自不同国家的院士合作的科学家和专家的欧洲吸引力中心。